我对学习的一个看法就是,它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也的的确确是反人性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之一,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归类到“害”这个类别里面的,这会导致我们下意识的躲避学习。
而我个人认为,关于学习,首要的关键不是“如何学习”之类的方法论(但这不意味方法不重要),而是应该先搞清楚我们不愿意学习的原因,也就是使学习成为“害”的原因,在这之后再谈“如何学习”。
这个道理很简单,知道了不愿意学习的原因,那就从这些个原因入手,去解决不愿意学习这件事,才有学习方法的后话,你连学都没开始学,知道那么多学习方法又有什么用呢。
首先我来谈谈“趋利避害”这个人的天性之一的玩意。
关于这点,入手点是我们大脑的生理组织,什么叫做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与自身构成紧密联系的特性,大脑理所当然的是影响天性的关键构件。
关于这部分内容,《认知觉醒》这本书是我的重要参考材料,我也推荐你们去看一下。
大脑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如下所示
这样看来,学习只有可能靠理智脑,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原因之一,理智脑是我们人类独有的。
不过呢,理智脑相比于情绪脑和本能脑,实在过于弱小,很多时候都没有“话语权”,理智脑对大脑整体控制能力是很弱的。
正是因为理智脑弱于情绪脑和本能脑,导致生活中遇上了什么事情,大部分决策都只能根据情绪或本能来完成,并不是出于理智的,例如打游戏时的很多操作都是源于肌肉记忆,自然而然就做出来了,根本看不到思考的痕迹。
也可以理解,毕竟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危险、匮乏的自然环境中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生存。
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
同样,为了生存,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脑排斥,而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行为则深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欢迎,毕竟在原始社会中,若不节省能量、及时行乐,说不定哪天就被野兽吃掉了。
可见,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所以我所提到的“趋利避害”当中的“害”,指的是那些耗能高的行为,而学习显然就是一种耗能高的行为,因此把它归类到“害”当中,而不是作字面意思理解,学习对我们“有害”。
换一些更贴切的说法: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这就是我们的天性,这种天性过于强大,主导着我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望不够强烈,意志力不足,而是我们的理智脑在与情绪脑和本能脑的对抗中,被击败了,从两者的力量层面上来说这也是显然的。
在了解了我们的天性之后,要形成一个认知,想要成长,就必须学习,就必须不断克服天性。
这其实也就是常言道的“吃苦”,克服天性就是一件苦差事,你不克服就不可能得到成长,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你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成长就是要吃克服天性的苦,学习就不是一件易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吃这个苦,那所有和成长有关的甜你都尝不到。
再说一句,你会经常性的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自己不是学习料;其实没错,学习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它绝对不会轻松,但这不意味着你不是学习的料——只要你能吃得下这个苦。
其实说到底,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一方面原因就是不愿意吃这个苦,不愿意去对抗天性,任由情绪脑和本能脑在和理智脑一次次对抗当中胜出。
很多人在做了一些感动自己的假努力后,收效甚微,然后进而怀疑自己不适合学习、怎么学都学不会,说实话,一大原因就是你学习的过程还是动用的情绪脑和本能脑,浮于表面地做一些机械的重复,没有用理智脑去深入思考、理解、实践学习的内容。
所以这句老话,“要动脑学习”,具体指的是动理智脑,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要深入研究,这个过程一定是更加耗能的,一定是你下意识不想做的,一定是你看见就想躲的远远的。
但你要清楚,你不能躲,想成长想提升自己,就一定要克服这个趋利避害的天性。
凤凰重生尚需涅槃。
首先是,不愿意也得愿意,如上所述,克服天性是一条必走的路,绕不开。
再就是,解决一些其他的,让自己不愿意学习的因素。
其实很多人还是会学习的,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动学习,并不是主动的。就例如上学,小学初中高中也由不得你选,就是得去,到了学校大部分时间也就是上课然后写作业,没得选,强制规定,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被动学习呢,也能学点东西,但是不多,因为趋利避害的天性,很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然后就学不进去了,发呆神游就开始了...
被动学习因为其被动性,一般你是对它不感兴趣不喜欢的,做起来可以说是一点动力都没有,压根没法推进学习的进程,所以往往最后的效果也比较差,直接就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也许及格都难。
所以还是要尝试在现有学科当中,找出一些相对更感兴趣的,尝试去接纳并主动自发地去学习,消除一些抵抗情绪,说不定慢慢地也就愿意学了。
反正很多时候确实是没得选,比如在学校也学不了其他的东西,与其浪费时间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在一群被反抗情绪控制的人当中脱颖而出,装一波大逼,不是很爽吗?
主动学习还是比较重要的,这里和被动学习的关键区别就是,主动可以有效地消除抵抗情绪,要是带着抵抗情绪学习,再加上人趋利避害的天性,基本上是没有学进去的可能了。
还有就是,不要妄自菲薄,这点也很重要,也就是不要觉得自己没能力,不要觉得自己学不会。
当然这也有一些给自己打鸡血的成分在其中,但确实需要这样。
有时候好不容易学了一些知识,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了,但遇上了新问题,发现又得去学新的东西,深不见底引发了本能的恐惧,“根本学不完啊...”
又或者是,今天学了点东西,过几天又忘记了,又有新的东西要学,这里包含了三层压力,一层是觉得自己过去白过了(觉得之前学的知识就跟没学过一样);一层是害怕现在走的路又再次步入后尘(害怕新学的知识又像以前一样过两天就忘了);还有一层是往后还要面对这源源不断的新事物(觉得还有好多要学的知识根本学不完)。
这些压力击垮了你的意志,然后索性放弃,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实在没办法了,就不愿意继续学习了。
成长的道路也必然是曲折的,要经常性的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给自己打点鸡血,必须坚持住。
最后就是,成长需要不断的正反馈,正反馈是对自己最好的鼓励;例如做了一件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被当众夸奖,装了一波大逼,心里绝对是美滋滋的,那时候的你想的也许是下次该如何继续像这样装一波,这就在无形中给你带来了前进的动力,推着你主动学习、成长。
你先是学了点知识,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再然后尝试用自己刚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真的解决之后,会带来很不错的成就感,这就是正反馈。你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没有白费,你会喜欢上这种感觉,进而的慢慢对这一块知识感兴趣,再进而引发主动学习,不断循环,往好的方向自然前进。
其实还是上面说的,努力不会白费,只是有的时候结果来的没有那么快。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有些问题的解决它需要多方面知识结合在一块,你只是学了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覆盖完全,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办法马上解决,这不意味着你的努力白费了,也不意味着你的学习能力不行,仅仅只是因为这幅拼图还少了几个角。
这也说明,有时候正反馈的周期有些长,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水满自溢,并且当这种周期长一些的正反馈到来时,带来的满足感会更强,这也意味着你的成长迈出了相较以往更大的一步。
在没有正反馈的这段时间,也要不断鼓励一下自己,你只是暂时没法得到外界的正反馈,但是内在的,你可以自己给自己提供正反馈,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你不需要除你之外的任何人的认可和肯定,你只需要你自己。
不过可行的方法是,前期刚起步可以尽可能接触小问题,解决小问题,这样正反馈来的很快,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当自己越过门槛,撑过初步阶段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候即便正反馈周期长一些,也能接受,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接触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自己的知识积累也越来越丰富,是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有在进步的。
这也指导我们,难题是客观存在的,要做的就是拆分难题,弄成一个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解决它们不难,并且还可以尽可能快的获取正反馈来鼓励我们前进,坚持走下来,这个难题就解决掉了,而不是想着一下子就解决掉这个难题,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学习要遵循长期主义。
总的来说,就是接纳学习必须吃的了苦这个没办法的事实,认识到成长的路是曲折的,然后主动自发地去学习,在不断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获取正反馈,给自己积极的鼓励和心理暗示,拆解难题逐步前进,坚持到底遵循长期主义。
本文作者:Test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