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习系统决定了你日常中该如何学习一门学科知识,它应该是全面完善的,这有助于你更好的学习,尤其是面对那些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中的新知识。
所以,很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可以拆解成两个词,即"学习"和"系统"。
"学习"就是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更关键的应该是"系统",我理解的含义是,它是一个按照某些既定规则将一些事物集中在一块的东西。
因此所谓的学习系统,就是集中了有关于学习的各种事物。
当然,这里提到的各种事物,我个人更偏向于这些:对学习的认知,学习的总体框架,具体的学习策略。
你对学习的认知会帮助你构建出属于你的学习框架,而你需要根据你自己的学习框架,制定具体的学习策略。
所以为什么总说认知重要,就是因为认知位于最底层,就好比一栋房子的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上所述,构建学习系统,首先要建立对学习的认知,随后根据你的认知来搭建总体框架,最后填充具体的学习策略。
你是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情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映射出你的认知。
建立对学习的合理认知,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
认知的建立应该是基于自身已有的实践,或是一些已经被广泛应用且被认可的理论。
当然,你的认知应该是自洽的,至少你自己得解释得通,不能前后矛盾。
而我是这样看待学习的:
我相信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有意识地去学习如何学习,这包括先前的我。
这主要是因为,在应试教育阶段,评价体系及其单一,就是把题做对拿到分数。
这就会导致我们对学习形成一种畸形的理解,认为学习就是把题做对,然后在这种单一理解的基础上,延申出形形色色的具体方法。
要是还处于学生阶段,这样的理解倒也说得过去,但是走入社会,这显然是不够用的。
在社会上接触到的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它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不存在做对或是做错这一说,那显然照应试教育那种对学习的理解,你根本就没法进行下去。
所以应当像数理化这样的学科那样,把学习本身也当作一门学科,去研究学习。
评价你是否学会学习了,当然就是看你所搭建出来的学习系统
当然,现在我们讨论的主题就是搭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因此也就是在学习学习,学会学习的最终成果就是得到一套属于你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系统。
即便也许存在着某种学习方法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轻松的感觉,我觉得那也只是相对另外一种学习方法更加轻松而已,在绝对难度上还是不低,也就是把难度值从80降到了75,但是75本身还是很高。
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人性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趋利避害,学习是要消耗精力的,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非常讨厌这样的事情。
所以,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你要是发现自己没什么精力损耗,感觉什么都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那这时候你应该要怀疑,你是否在真的在学习,而不是在做假学习。
这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机械地重复,没有任何的思考,只是简单地重复某个既定流程。
不过客观上,也确实存在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并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也可以掌握得很好,但不可能说光学习这些简单的东西,随着不断地深入,难度会越来越大,整体平均下来,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件能轻松完成的事情。
那有的人可能会问,那我不深入不就可以保持较低的难度从而让学习变得轻松了吗?
辩证地看待这个观点,优势当然就是学起来更轻松,劣势就是只能浮于学科领域的表层,很难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既包含了简单知识也包含了复杂知识的,并且很大概率是跨学科组合的。
例如炒菜,买到新鲜的食材,掌握调料的用量和火候,亨饪菜品时的手法都是你需要掌握的,这些步骤中,有些可能很简单,但同样存在具备一定难度的步骤,不处理掉这些复杂一些的问题,是没办法完成任务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主要是做好一个心理准备,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畏难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没必要妄自菲薄,自己的能力在当下确实没有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程度,但在不断地学习积累中,未来是可以解决的,只是现在需要坚持渡过这个艰难的学习过程。
这里我所提到的主动与被动,是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

很不幸的是,应试教育阶段的学习,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的。
学生阶段能接触到的主动学习,典型的也就是做题了,这算是一种对知识的实践应用。
当然,对于某些课内知识掌握得不错的同学,会尝试教授那些知识掌握得不那么好的同学,这也算是一种主动学习。
从这个金字塔中有关留存率的数值大小就可以明显看出,主动学习远胜于被动学习。
被动学习由于参与度低,思维很容易游离,并且也容易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少了这些烧脑的过程,知识留存率低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想要知识留存下来,在生物上,那就需要你去烧脑,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而主动学习是一种双向的、需要与信息进行深度互动的学习方式,在进行深度交互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被有效的进行强化,从而形成对知识长久、深刻的记忆。
教授给他人是主动学习中处于最高地位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这也是大名鼎鼎的费曼学习法。
但并不是说,一点被动学习都不打算做,那显然也不可能,被动学习是知识输入的主要途径,主动学习是为了让输入的知识尽可能留存下来,这样这些知识才属于你。
另外,关于被动和主动学习,还有心态方面的考量。
被动学习在心理上,往往是含有一些抵抗情绪的,而主动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心态上的转变,主动学习会自己去主动接受并解决这些抵抗情绪,自发的想去做一件事远比别人赶着你去做要好很多。
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要。 被动学习是打基础,是获取信息的入口;而主动学习是深加工,是将信息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必经之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往往是两者结合,但必须以主动学习为核心。
关于这个认知,应当这样去理解,尽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与教授他人上。
当你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主动学习上,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当然,主动学习相比被动学习,脑力消耗会更大,反过来想,如果脑力消耗不大,那么神经元的连接就没那么容易强化了,这也印证了我们上一点所提到的,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当我们吸收知识后,就会进步,这是学习最直接的结果。
应试教育阶段,进步一般会用考试的卷面分数来衡量,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弊端很多。
很多时候,考试的衡量结果并不准确,并不能反映出某一阶段你的进步。
例如,考试要求你掌握A、B、C这几个知识点,然而你学习的是A、B、D,那么你会丢失一部分的分数,仅仅只是因为你学习的知识不是考试要求掌握的,但从自身角度来讲,你是有进步的。
学习D可能未必有利于考试,甚至当下都没法衡量它的实际价值,但是应该清楚,学习过的东西肯定都是有用的,换句话说,具备潜在价值。
尤其是脱离学生时代,步入社会之后,往往以前接触过的不起眼的知识,在某些时候发挥了很不错的作用。
因此,学习给你带来的进步,有时候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是无感的,你不知道你进步了,而你不知道自己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下还没有办法立刻去验证你所学到的。
所以,你只需要等待一个契机,一个可以让你应用所学知识的契机,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了,将所谓的潜在发挥出来。
也是我们常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机会来临之前,你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准备,否则机会从你身边经过,你都看不出来这是一个机会,因为你的知识积累不到位,和机会匹配不上。
这也给我们一个心理上的提示,不要妄自菲薄,觉得学过的东西没什么用,也许只是你接触的东西太少了,还没有遇到它能使用的场景,随着你未来步入社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和事,兴许就用上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就如老话所说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存在一定的平台期。
不进则退是很容易理解的,知识长时间废弃不用便会忘遗忘,体现出来就是退步,也是所谓的用进废退。
遗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为知识的短暂遗忘,便受到打击,这是在生理上无法避免的。
这里我们的理论依据就是遗忘曲线,即随着时间的增长,知识的留存率会越来越低,也就是遗忘的越来越多。

很简单,你只需要定期复习,以多次重复来对抗遗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重复是记忆他爹。
一直往前学,一直输入知识不见得是一件很科学很有效率的事情,我们还要考虑持久化记忆先前已经输入的知识。
如果没有定期复习,你会产生学着学着反而还退步了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心态放宽并且提醒自己,不是自己差劲,只是到了该重新回顾知识的时间了。
也不要妄想什么知识都可以一次性记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学习应该遵循长期主义,因为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同一个知识点上,重复回顾并理解记忆。
输入时会产生知识增长的感觉,而遗忘便会产生知识递减的感觉,所以学习不是单调不减的,这点你应该有一个心理预期。
当然,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学了又忘,忘了再复习再忘,陷入这样反反复复的循环,不是平白浪费时间吗?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学呢。
反复的学了又忘会产生没有进步的错觉,
但事实上,每次重复的再次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只要每次都是带着思考在学,记忆会越来越牢固,并且理解越来越深,因为反复的学了又忘表示你的记忆只停留在了最浅层,没有形成长期、稳固的记忆,你缺少了必要的深度加工。
另外再来说一下平台期这个概念,平台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尽管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感觉收效甚微,仿佛水平“卡”在了一个平台上,无法继续上升。
初期(快速提升期):你从山脚开始爬,坡度较缓,每一步都能看到明显的海拔变化,进步飞快,充满成就感。
中期(平台期):你爬到了山腰,出现了一个广阔的高原平台。你依然在努力行走,但周围的景色看起来没什么变化,感觉离山顶还是那么遥远。你可能会感到疲惫、沮丧,甚至怀疑自己走错了路。
后期(突破期):当你坚持走过这个平台,山路再次变得陡峭,你会发现视野豁然开朗,成功登顶,看到了全新的风景。
因为平台期的存在,你会感觉到自己这段时间没有什么进步,甚至隐隐有些退步,例如以前会的东西现在反而不会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自我否定或焦虑,将其视为一个 “蓄力期”和“整合期” 会更合理。
本文作者:Test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