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了 别像弱智一样提问 和 提问的智慧 ,以及在积累了一些基本实践后,我对于提问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作为这两篇文章的读后感,谨在此记录一下。
注意,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章,是本文的重要参考资料,里面提到了诸多关于提问的指导说明,还是建议读一读的。
不过呢,还是那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需要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并基于实践,不断改善。
换个问法,你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在学习,你是在做学术研究,那么目的显然是为了推进解决问题,但如果不是呢?
也许你只是想和暗恋的人开启一个新的聊天话题,举个例子,你知道浣熊的晚餐如果是棉花糖会怎么样吗?
又或者你只是单纯想发泄发泄情绪,举个例子,浣熊为什么他妈的会在餐前做这种事?
显然,在不同的情景下,提问是有不同的目的,那我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如果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而提问,这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所以得先确保,你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的目的不一样,本文开头提到的两篇参考文献,并不直接适用,反而会带来一些相反的效果。
因此,有些时候提出了某个弱智问题,我表示可以理解,尤其是一开始就没打算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为了在某些场合中,引导话题/掩饰尴尬/随便聊聊 ...
人情世故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不要一遇见问题就想着找个人问问,应该先考虑STFW
, RTFM
, RTFSC
在这三个词汇当中,都出现了TF
,它并不是TFBOYS
的意思,而是The Fucking
。
不过,你可能在别的地方看到了有关F
的其它释义,比如在 RTFM Wiki 之中提到的
但事实上,去掉了TF
其实也不影响你对这三个词汇所要表达的含义的理解,下面谈谈我个人对此的一些看法。
SW
的含义是 Search Web
这就是在让你去网上搜,得益于网络的发展,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解决办法。
不过,有关这方面,我个人提两个有意思的点。
说点实在的,目前我对百度的看法就是,一个搜索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广告。
还有国内那些滥竽充数,犹如垃圾场一般的各种博客/资料网站,我相信用过的人多少都会喷一下的。
所以,去试试 Google 吧。
AI在近两年可是出尽了风头,并且在首次发布之后,还在不断地升级迭代,可谓是时代的新星。
在我目前的工作当中,几乎可以用AI来取代国内的搜索引擎,这里所提到的"几乎",程度大概是70%+。
所以,有什么问题想问的,不妨先去问问AI,看看它是怎么理解的吧,尤其是一些弱智问题。
在《别像弱智一样提问》中有提到,“提问的时候你才是 孙子,帮助你的人是 大爷。”
但是呢,在与AI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你甚至可以是皇帝,它仍旧会不厌其烦地回答你的弱智问题。
《别像弱智一样提问》中还提到,“给对方发工资的不是你或者你老板。”
正是因为这样,你才要多向AI提问,高情商的说法是物尽其用,免费又好用的东西,那不用白不用呢。
当然,《别像弱智一样提问》中所谓的“对方”,是指一个像你一样鲜活的人,而人都是有情绪的,不要因为提出弱智问题而让他人感到不适(AI除外,它没有情绪)。
你只要能上网,就能拥有与AI交流的机会,把Search Web
的含义扩充到AI,我认为没有什么不适。
RM
的含义是 Read Manual
Manual
是手册的意思,它的另一个含义是一手资料。
上面所提到的,国内那些博客,我是不敢确定它到底是几手的资料的,在一次又一次的传播过程中,到底有多少知识损耗失真,这个也无法确定。
倒也不是说国内的博客水平都很低,但我认为这完全是垃圾堆里淘金,这个观点可能有些偏激,不过我是确实在实践当中吃过这方面的亏。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可能会选择二手商品,但几乎不会去选择三手四手或者更多的;放到资料里面,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一项产品来说,它的手册基本可以说是一手的(排除内部设计文档之类的资料),近乎是最全面最完善覆盖面最广的资料。
手册的面向群体是广大消费者和使用者,必然是精心撰写,合理编排的,它的价值/含金量不言而喻。
尤其是产品官方的手册,一般都会不定期的汇总问题然后更新,与时俱进,从这样的资料里面去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概率会更大一些(相比起某些垃圾场)。
RSC
的含义是 Read Source Code
对于RSC
本身的含义,可能更适用于计算机相关领域,其他领域中可能并没有所谓的源码(Source Code)这一说法。
但我想,它的引申意义是,根据某事物的原理来进一步理解事物本身。
也就是,当某件事,表现出了一个令你疑惑的现象时,你可以考虑从这件事本身出发,从其基本实现原理开始,去探究推理这个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不过呢,读源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陷入到某些细节当中,这些细节可能对你所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很大帮助。
而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需要配合断点调试,关注主要执行流程。
《提问的智慧》中提到了,“去掉无意义的提问句”
我个人极度反感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起手提问句式,典型的如下:
早几年我可能还会礼貌回复一下,就现在而言,我一般直接无视,在吗起手,必定小丑,不必多言。
我希望效率尽可能的高,请直接描述问题,在我看到之后,我会酌情考虑解决或不解决。
即便我打算拒绝回答,我依然会给予你一个反馈,不用担心在这点上是单向奔赴,除非你已经被我拉黑了(心理上)。
这个问题针对不同人来说,应该是有不同的答案的,人与人之间不能一概而论,可能有的人耐心阈值低一些,有的人高一些。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的方式是:
从这样的提问当中,我可以最快的了解问题本身,可以更快的入手,并且就是否超出我能力范围做出大致判断,从而节省彼此的时间。
就最后一个问题而言,可能有时候我并不需要,但我希望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充分交流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了解他人的想法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也许我可以通过你的想法得到一些启发,也能从你身上学习到一些知识。
而我去问他人问题的时候,大体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对于那些对我的想法不感兴趣的人,我会选择保留我的意见,通常在补充我自己的想法之前,我会问一下他,是否需要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基于值得提出的问题之上的,《提问的智慧》中提到了一些“不该问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被我划分进弱智问题的行列当中了
要么是可以直接在网上搜到解决方案的,要么是没有意义的废话,要么是点一下运行就能知道结果的,要么是明显不能做到的...
若是看见我在正式学习过程中,也问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是很乐意接受批评的,也许是我脑抽了,也许是我想偷懒了...
这意味着,提问之前很有必要先自己动手尝试解决,即便最后并没有解决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一个好问题,一定是提问者回答者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的,我希望我能遇到更多这样的问题 (许愿时间到了
一方面帮助他人后所收获的赞赏和肯定对我有一定的正反馈激励,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本文作者:Test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