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递进的步骤,即知识输入-消化理解-知识输出。作为首要步骤的知识输入,不可谓不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用于知识输入的通用框架,也可以说是具体思路/方法论,当我们遇到新的事物时,如何让我们的大脑接受它。
假设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事物S,那么所谓的知识输入就是让我们认识S。
一开始也许我们就小瞧了“认识”这个词,把它等同于“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工作),我个人认为“认识”可以扩充到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再提到“认识S”,就相当于解决有关S的这几个关键问题。
事实上,这几个关键问题也是层次递进的,即A -> B -> C -> D
。
对于问题AB,我们可以给它们一个标签,What。这是对S的最直接的定义,也是我们最好入手的地方,通常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块解决。
对于问题C,我们可以给它们一个标签,How。它指导我们在实际当中应用S,这应该是在我们解决了问题AB后才考虑解决的问题;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你连一个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又怎么指望会用它呢?
对于问题D,我们可以给它们一个标签,Why。如你所想,这个问题并不总是需要解决,就好比普通人只需要学会开车而不需要明白如何修理发动机。但是显然,洞悉事物的内在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使用它,或基于它进行创新创造。
简而言之,我们对S的认识下限需要由前三个问题ABC来保证,而最后一个问题D是用来提高我们对S的认识上限的。
也许你已经知道照片是什么了,也清楚它的作用了,但不妨先来看看AI是怎么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以下回答来自通义千问
照片是通过摄影技术捕捉并记录下来的静态图像,它可以是实体的(如相纸打印的照片)也可以是数字形式的(如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拍摄后存储在电子设备中的文件)。照片能够捕捉某一时刻的景象、人物、事件或物体的状态,并将之保存下来,供人们日后回忆、研究或分享。
照片有很多用途,包括但不限于:
记录生活:人们用照片来记录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聚会、婚礼、旅行等,以便日后回顾这些珍贵的记忆。
新闻报道:媒体利用照片来补充文字报道,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
艺术表达:摄影师和艺术家使用照片作为创作媒介,表达情感、观点或美学追求。
教育和科学:照片被用于教学材料、科学研究以及医学诊断等方面,帮助解释概念、记录实验结果或展示病理状况。
身份识别:身份证件上的照片用于确认个人身份,保障安全和社会秩序。
商业广告:企业利用吸引人的照片来推广产品和服务,吸引潜在顾客。
法律证据:在某些情况下,照片可以作为法律案件中的证据,帮助证明某个事实或情况的存在。
总之,照片作为一种视觉交流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以下回答来自DeepSeek
照片是一种记录图像的载体,通常由相机拍摄,捕捉现实世界中的场景、人物或物体,并将其定格在二维平面上。照片的主要用途包括:
记忆保存:照片能够记录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和美好瞬间,帮助人们回忆过去。
信息传递:照片可以快速传达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某个场景或事件。
艺术表达: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构图、光线等元素表达摄影师的创意和情感。
身份识别:照片常用于身份证明,如护照、身份证等。
科学研究:在科学领域,照片可以用于记录实验结果、观察微观或宏观世界等。
社交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照片是人们分享生活、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
总之,照片在生活、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人们记录和表达的重要工具。
这么看来,AI已经是比较准确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了。
当我们认识一个新事物时,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是比较直观且容易的,所以我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了首位。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你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书籍视频教程,亦或者直接对AI发出灵魂拷问。
无论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最终你的脑子对这个新事物应该是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了,这样这个阶段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我们再来考虑一个事物:时间敏感网络
这是一个具体领域里面的专业术语,非专业人士应该是不会接触到的。
我们来看看通义千问对它的介绍。
我:时间敏感网络是什么?
AI:时间敏感网络(Time-Sensitive Networking,简称TSN)是一组由IEEE 802.1工作组开发的标准,旨在扩展标准以太网的功能,使其能够在局域网和城域网中提供确定性的性能。TSN确保了数据流的低延迟、低抖动以及传输时间的确定性,这对于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AI回答了“时间敏感网络是什么”这个问题,但是你似乎并不满意,因为你确实还是不知道它是什么。
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它的回答里还是带着一堆你并不认识的专业术语和词汇。
我的意图是引入所谓的“递归式学习”(递归好像也是一个专业术语,也许是数学领域,也许是计算机领域)。
上面的回答中提到了“IEEE 802.1”,你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那你可以继续问回去,AI说到底只是一个机器,它会不厌其烦地回答你的问题。
我:上面提到的IEEE 802.1是什么?
AI:IEEE 802.1 是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一个工作组,该工作组负责制定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个人区域网(PAN)的体系结构、共存以及网络管理等方面。
现在你有了一个对“IEEE 802.1”的基本认识,它就是一个工作组,本质上和你上学时的同学小组,工作时的同事群并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AI对“时间敏感网络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当中,还有什么你不认识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呢?我尝试列举一下。
当你把上面这些专业术语和词汇,组成一个问题“xxx是什么”,再不断地向AI问下去,理论上来说你就可以看懂AI对“时间敏感网络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对吧,不断地向AI问下去我称之为递归式学习。
当然,回过头来看,在AI的回答中,往往不仅会告诉你S是什么,还会告诉你S有什么用,所以我会说这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块解决。
理论终归是理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层一层地问下去是有弊端的;在下一层,AI的回答当中又出现了新的不认识的专业术语,那就会迫使你开启下下一层的问答,有可能会开启下下下一层,下下下下一层......
这对于你的学习来说,并不总是一件好事,你在一层更比一层深的问答当中,不仅会迷失自我,还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我在学什么?我真的学得会吗?我们不幸地受到了一些心理上地打击。
对于学习来说,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正反馈,最初我们只是想知道时间敏感网络是什么,但是为了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又额外地问出了太多的问题,这拖延了我们获取正反馈的时间,我们的大脑在生理上产生了抗拒。
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一些令人恶心反胃的短视频,你也许会连饭都不想吃甚至想吐出来,生理上的反应会阻止我们更进一步。
我们需要适当控制递归的深度,也就是问问题的数量,尽管有一些专业术语还是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但往往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总有一天会知道的。
并不是说,你把问题放在那里,它就会自己解决掉,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我们需用抽空去系统地学习一下相关知识。
当我们准备好系统地学习时,也就是在暗示大脑,现在要开始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了,在这个过程中正反馈可能来的并不及时,但不要担心,总会有来的时候,你坚持一下。
这种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轻生理抗拒的,同时我认为这个暗示本身就是一种正反馈。
管中窥豹,你也许可以看出这是有关计算机领域的问题,那么如果你属于这个领域,我可以更简单地给你讲述。
递归有爆栈的风险,在一定深度的尝试后,你应该选择换成循环,虽然你不知道循环次数,但你的理想信念告诉你,这个循环一定有一个break
点。
我们愉快地讨论了如何对待AB这两个最基础的问题,对某一新事物的认识应该都是从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开始的。
有趣的是,在你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你没见过的术语/名词,当然这并不用担心,因为我们还知道如何进一步地消灭这些不熟悉的东西。
消灭不熟悉的关键就在于应用所谓的递归式学习,但要注意控制递归的深度,不要让自己迷失在深层的细节当中。
最后你应该注意的是,在初步的学习中,肯定是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例如由于递归不彻底导致某些术语/名词依旧不清楚其概念,这就需要你另外花时间去系统地学习了。
当你解决了AB这两个最基础的问题后,你应该对事物S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你的步伐停止于此,还有机会对S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在搞清楚了基本概念后,就是上手使用了,我们对S的理解会在一次次的实践当中逐渐加深。
在求学阶段,很多新知识都是来自教材或课堂,也许你在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它可以干什么。
我连它能干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用呢?
我将使用新知识归结为一个主题——解决问题。
这也不能全怪你,因为就我们接受的教育而言,我认为是有很多缺陷的。
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基本只有一个用处,那就是用来考试解题,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在高考结束后,就抛之脑后了。
上到大学,课堂情况更加糟糕,许多老师也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不要指望在课堂上能学到什么东西。
比如,你可以看看他们使用的PPT,我认为是有一定考古价值的。
再是,国内的各种教材/课本,看它们就犹如在垃圾场里面淘金,运气好也许能看到一些写的不错的,但大部分都会令你感到无力吐槽。
但事实上,一个新知识的出现,一定是伴随着解决某个现有问题的,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知悉其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它并使用它。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新知识并不一定只能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它被发明出来后,也许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探索,用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但可悲的是,这些拓展性的应用,是很难在课堂上学习到的。
在一门课结束后,这门课所教授的知识,除了用来解决试卷上的问题,你完全不知道它还有什么用,这就是教育的缺陷。
求人不如求己,你最能依靠的人就是你自己,你必须拯救自己。
得益于互联网,现在我们获取优质知识的成本低了很多,已经完全可以和那些低质教育划清界限了。
所以搜索资料在自学当中就是第一项需要培养的能力,其实办法也很简单,看看某一资料的基本介绍,大家对它的评价如何,结合自身的情况,灵活取舍。
具体来说,在选一门课程的教材时,可以上豆瓣上看看评分怎么样;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可以上知乎看看学习路线是怎么样的,大家都是怎么学的,用什么来学的。
再就是需要比较强的自制力,在自学过程中一定要能坐的住。
至于自学的具体方法,网上也有很多,根据自身的情况,取其精华即可。
至此,我们已经不需要在乎学校课堂了,至少这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是可行的。
没错,这就是我的观点,也许一名老师本身的学识是很顶尖的,但不代表他的教学能力很强,我们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他有多么的厉害。
有时候我们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工作中临时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工作后,我们并没有很多时间留给学习。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快速上手使用,先把问题给解决了。
这时候目的还是比较明确的,至少我们知道学习这个知识可以解决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般直到最后也只会用来考试。
不过这是在建立你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前提上,工作之后遇到问题更多也得靠自己解决,即便有leader带,但也不能什么都交给别人,这实际上是工作能力不足的表现。
所以我们再次强调,自学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学能力,请把自学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熟练。
我们回到最初,一个新知识可以用来干什么?
首先它本身的出现,是解决一个现有问题的,你需要去了解这个问题,然后尝试使用这个知识去试着解决它,这个复现的过程,可以让你快速上手新知识。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要通过做项目来理解知识“这个观点,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复现。
再就是这个新知识,可以和其他领域进行结合,拓展到解决其他问题上,在这一点,可能需要你拥有多个领域的积累,以及一些灵感。
但是好在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多看看优质论文,从别人的创新点当中试试看能否弄出点自己的东西。
只要你基于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拓展思考,这本质就是一个在使用的过程了。
最后,就是解决手边现有的问题。
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系统性学习,并不是在把一整门课全部学完后才着手应用,而是专注于当下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习,学成之后立马应用在目前遇到的问题之上。
这并不意味着系统性学习不重要,相反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遇到什么学习什么。
随遇随学和系统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要割裂来谈,尽管他们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我们不应该将思维困在非黑即白当中。
同理,使用新知识,严格来说这是一种输出手段,但是输入和输出并不应该严格的划分,应当辩证的看待,输入直接影响输出,而输出又倒逼输入。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知道用来干啥”入手,谈了一些如何使用新知识的思路。
这个思路的原理也是很直接的,只要知道它能干什么了,我就照着模仿,就可以了。
这个复现的过程就是使用新知识的过程,而自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复现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自学能力如何。
同时,我们要注意延伸,将新知识应用在解决其他问题之上。
在时间受限的工作环境下,随遇随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它能更快速高效的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在使用新知识。
标题是我最近看到的一个观点,短短几个字令我感触很深。
同时我认为,前面三个问题就蕴含在这七个字当中。
这里我引用一段来自于DeepSeek
的思考,来总结前三个问题,它的总结和我的想法基本吻合,那我就偷个懒吧。
嗯,这句话”先搞明白,后精湛”是什么意思呢?好像是说在学习或者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理解清楚,然后再深入掌握,达到精通的水平。可是,具体应该怎么理解呢?让我想想。
首先,"先搞明白”可能是指在开始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深入练习,而是先要理解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比如,我在学习编程的时候,可能先要明白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循环,什么是函数这些基本概念,然后再去写更复杂的代码。
可是,有些人可能觉得,直接通过实践来学习会更快,比如边写代码边学,这样可能效率更高。但也许”先搞明白“意味着要先打好基础,理解清楚基本原理,这样在后面深入学习的时候会更顺利,不会因为基础不牢而遇到困难。
然后,“后精湛"可能是指在理解了基本概念之后,再进行深入的练习和应用,达到熟练和精通的水平。这可能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练习,能真正掌握某个技能或知识领域。
不过,我有困惑的是,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是不是一定要先完全理解了, 才能去深入练习?或者在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
比如说,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能需要先理解定理和证明,然后再去做大量的习题来熟练应用这些定理。但是有时候,通过做题也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定理。
所以,可能"先搞明白”并不是说要完全理解每一个细节, 然后再去练习,而是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然后再通过练习来深化这种理解,达到精湛的水平。
还有,这里的"搞明白”可能不仅仅是理解理论知识,还包括理解实际应用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比如说,在学习一门新技术时,先腰理解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然后再去实际操作,过项实践来掌握它。
可是,有时候可能时间有限,不能每个东西都花太多时间去'搞明白”,特别是在学习-些基础知识的时候, 可能需要快速掌握,然后再深入研究。
不过,也许"先搞明白”并不意味着要花很长时间,而是要确保对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才不会感到困惑。
另外,”后精湛”可能还意味着要不断地练习和应用,不仅仅是掌握技能,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复杂的问题。
比如说,学习一种乐器,先弄明白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然后再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演奏熟练、表达丰富的水平。
总之”先搞明白,后精湛可能是在强调学习的两个阶段:首先是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是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深入掌握,达到精通的水平。
不过,我觉得在实际学习中,这两者可能是相辅相成的,理解可以帮助练习更有效,而练习也可以加深理解。
可能这句话的要点是,不要稳于求成,打好基础,理解清楚,然后再去追求熟练和精湛,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也更容易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优势。
还有,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逃避,去面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但这句可能是在鼓励人们面对困难,先花时间去理解,然后再去深入学习,这样最终会比别人更优秀。
总之,”先搞明白,后精湛”可能是在提醒我们,学习和掌握一项技能或知识, 需要有步骤地进行,先理解基础,再通过实践达到精通,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如何提高上限,前面几个问题关注点都是在保住下限,只有清楚事物的本质原理,才可以提升我们的上限。
了解原理之前,要先积累一定的使用经验,知晓某事物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它的瓶颈所在。
不是为了学习原理而学习原理,也不是让自己看起来懂的很多懂得很深,这是一种闭门造车,试图引起别人关注崇拜的想法,说简单点就是想装逼。
在没有具体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研究原理,其实是没办法深入的,即便知道了也是很表层的理解。
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基于事物的原理,对它本身形成一个更加深层的理解。
一句老话,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我是这么理解的,先在实践当中积累大量的经验,最后再通过研究原理,将大量的经验总结为少量的深层理解。
注意,这种深层理解,就具备了更一般更广泛的应用性质了,可以轻松的进行迁移,在各领域中组合使用,也就是常说的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
我们再回到“先搞明白,后精湛”上,把熟练使用称为精湛,那么理解事物的本质原理,就是一个精湛再精湛的过程。
但还是要注意,它们之间不是割裂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原理使我们能更加高效的进行生产实践,而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又反哺我们研究原理,这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
本文作者:Testovo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